分会场:电离层调控与感知

Publish Date:2023/09/07

image.png

报告题目:基于受激电磁辐射的智能反演方法

报告人:复旦大学 付海洋

报告人简介:付海洋,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空间等离子体,电离层波传播探测,北斗导航数据驱动建模。2008年本科、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荣获2017年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GASS青年科学家奖。担任国际空间科学大会COSPAR(2018~2022) C5.1/D4.1 空间主动试验科学分会副主席,在空间科学大学COSPAR2018担任空间主动实验组委会委员并作邀请报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青年科学家(2021)。

报告摘要:空间电离层等离子体,作为地球空间最大自然等离子体实验室,是空间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代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导航、短波通信、雷达)等面临的共同传播环境。 电离层主动调控,为研究电离层物理机理和感知提供可控的方式。本报告围绕基于地面高功率电磁波调控空间电离层等离子体,介绍电离层主动调控激发受激电磁辐射频谱的非线性物理机理和反演方法。重点围绕基于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的电离层磁回旋调控实验,分析激发受激电磁辐射频谱的阈值和特征。然后,比较受激电磁辐射谱和非相干散射雷达离子谱的关系,分析受激电磁辐射和参量不稳定性理论的色散关系。最后,给出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DM频谱电离层参数的两种智能反演方法,并与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数据对比。基于电离层调控非线性机理的反演提供参考。

image.png

报告题目:预加热对双频双波束加热效果的影响

报告人:杨巨涛

报告人简介:杨巨涛,博士,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波传播、电离层人工扰动、人工电离层ELF/VLF电磁波激发与应用研究等,先后在《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报》、《Radio Science》、《Annals》、《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Physics of Plasmas》等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并授权国防专利40余项,曾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项目组获得国防科工局科学进步一等奖。

报告摘要:为提升双频双波束调制加热电离层激发极低频/甚低频电磁波强度,基于现有调制加热模型,通过仿真分析预加热模式对双频双波束加热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正常预加热模式对双频双波束调制加热过程中极低频/甚低频辐射强度不产生影响,但通过双谐振预加热模式可显著增强极低频/甚低频辐射源强度,辐射源强度的相对变化量与双谐振预加热导致电子密度相对变化量近似相等。

image.png

报告题目:加热功率对典型受激电磁辐射谱线影响

报告人: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马广林

报告人简介:马广林,男,河南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职博士,长期从事电离层人工调控理论与试验研究,现就职于电波环境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在《Advances In Space Reasearch》 ,《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历获中电科集团科学技术特等奖,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一等奖,研究团队成果获评2022年国防科技九大进展。

报告摘要:近受激电磁辐射是重要的一类的电离层加热效应,其特性受加热参数与自然电离层状态影响显著,是研究电离层加热基本物理过程的重要工具。本文给出我国在2017年利用EISCAT加热装置开展变功率加热试验期间,DM与DP等典型受激电磁辐射谱线随加热功率的变化,通过比较升功率与降功率阶段受激电磁辐射试验数据发现,DM有明显的迟滞效应,而DP迟滞效应不明显。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电离层加热形成的人工不均匀体对两类谱线激发所起作用不同。

image.png

报告题目:基于北斗的空间电离层天气实时监测与应用预警系统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宁波

报告人简介:王宁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北斗智能导航与应用研究团队(BDSMART)负责人。主要从事北斗精准可信定位与卫星导航空间大气效应精细建模及监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联合建成了国际GNSS服务组织中国科学院电离层分析中心(代号CAS),是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分委会主席、IGS实时工作组与IAG实时电离层工作组副主席、以及国际DORIS服务组织NRT DORIS DATA工作组主席,同时也是IGS电离层工作组、IGS MGEX工作组、NeQuick电离层模型等工作组成员;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5)、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

报告摘要:地球电离层是影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精密应用最重要的误差源之一。作为国际IGS组织电离层与实时分析中心之一(代号CAS),充分利用北斗/GNSS、海洋测高、DORIS等多源异构观测优势,结合全球球谐模型、区域改进球谐模型以及局域广义三角级数模型,建立空间电离层延迟/梯度效应的趋近式快速精准模型化方法,实现了“全球精确-区域精化-局部精细”的卫星导航电离层多层级实时监测、精确建模与高效修正;研发卫星导航电离层实时监测与服务系统,支持全球-区域-局域多尺度电离层时延、梯度以及闪烁效应的实时监测与短临预警,满足空间电离层天气精细化监测与北斗实时精密定位的电离层误差轻量化修正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托团队卫星导航电离层与北斗精准可信定位服务平台,以智能穿戴设备高精度定位为抓手,构建面向低成本穿戴设备的北斗“云-端”协同轻量化精准定位理论与方法,将大众智能手机定位精度从5米大幅提升至亚米级,率先在手机上实现了车道级定位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