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5G/6G天线新技术

Publish Date:2023/09/05

image.png

报告题目:知数混动技术及天线阵列智能综合

报告人:东南大学 王海明

报告人简介:王海明,东南大学特聘教授。2002年起任职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任国家6G技术总体专家组专家以及中国通信学会短距无线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微波工程。

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介绍知数混动技术以及在天线阵列智能综合中的具体应用。首先,介绍天线阵列综合的研究背景,并给出天线阵列自动综合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接着,介绍若干机器学习辅助优化算法的研究进展,并给出知数混动技术框架。然后,详细阐述知数混动技术应用于天线阵列自动综合算法,并给出若干阵列综合的具体例子。最后,对本报告进行总结并给出未来研究方向。

image.png

报告题目:应用于5G移动终端的低净空MIMO天线对

报告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赵鲁豫

报告人简介:赵鲁豫,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20149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于2016年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共发表SCI检索文章四十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四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三项,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集成电路布图六项。出版专著两部。现任天线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技术专委会委员,IEEE高级会员。

报告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低净空移动终端5G MIMO边框天线的设计方案。以双模贴片天线单元为基础,设计了净空环境仅1 mm的双天线对,两个天线单元间距仅0.5 mm (0.0078λ),利用两个天线单元相邻接地通孔的中心对称分布结构,实现被耦合天线单元工作模式的转换,在没有添加任何额外去耦合结构的情况下获得优于12 dB的隔离度,双天线对的尺寸仅30.3×2.4×1 mm3,且天线辐射体由矩形金属贴片构成,结构简单美观。将四组双天线对布置到移动终端边框两侧,构成8×8 MIMO多天线系统。天线系统实测结果表明,在N79频段,所有端口之间隔离度都优于12 dB,ECC<0.22,总效率为20.2%~51.8%,在人手握持情景下仍保持较好的性能。因此,所提出的5G MIMO边框天线的设计方案在5G移动终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image.png

报告题目:多模态6G手机终端天线

报告人:华南理工大学 李融林

报告人简介:李融林,1983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1994年重庆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1996年浙江大学博士后,1998年浙江大学教授。先后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分别在日本法政大学、美国犹他大学、英国贝尔法斯女王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12010年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科学家,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报告摘要:为满足未来6G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需要,6G手机终端天线需要实现移动卫星通信与现有5G/4G移动通信终端融合,从而达到空天地海一体化全球无缝覆盖目标。本文研究目的是借助于人工磁导体(AMC)结构方法,实现移动卫星通信终端天线小型化,研究与现代5G/4G地面移动通信终端多模态天线的融合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面向6G移动卫星通信的圆极化终端天线,通过利用AMC结构改变辐射波的相位实现双圆极化方式;研究了6G移动卫星通信圆极化天线与5G MIMO终端天线的融合方法;实现了6G移动卫星通信天线与5G/4G终端天线的一体化融合。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6G移动卫星通信的圆极化终端天线3-dB轴比带宽覆盖1.98~2.2GHz频带,实现增益5~6dBc;5G MIMO天线覆盖带宽3.3~3.8GHz,8个单元之间的相互隔离度大于10dB;4G天线的带宽覆盖1.7~2.7GHz,效率在70%左右。本文研究为未来6G空天地海一体化移动通信终端多模态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参考,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image.png

报告题目:超紧凑全向圆极化天线

报告人:香港理工大学 蔺炜

报告人简介:蔺炜,博士,现任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助理教授,IEEE高级会员。蔺博士2009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并保送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博士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并于2016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其后自201610月到20229月间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先后任职博士后,校长博士后研究员,及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兼讲师(助理教授)。于20227月到9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任职访问讲师(助理教授)。蔺博士是斯坦福大学统计全球2% 高引学者,迄今已发表期刊会议论文合共一百余篇,其中75%为第一作者,并获得多项国际学术奖项。蔺博士是2022IEEE天线与传播协会全球青年大使,并担任该协会最佳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蔺博士2023年起期担任天线与传播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副主编。

报告摘要:为了确保未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中物物通信时不产生极化失配,无线通信系统需要使用覆盖面广的全向圆极化天线,同时考虑到物联网设备的小型化趋势,提出了两种超级凑的全向圆极化天线设计方案. 为了产生全向圆极化的天线方向图,采用的设计思路是在紧凑的天线结构中实现一对水平且相位相差90度的电磁偶极子. 第一种方案是设计一种具有风火轮结构的辐射体,该辐射体由垂直极化的单极子以及由单极子延伸出的四条弯折的具有轴对称性的水平极化环天线辐射体组成. 第二种方案是设计一种耦合的四臂螺旋天线,由一个激励单元与三个耦合单元组成。其激励单元是一根半波长的螺旋辐射体,耦合单元是三根结构与激励单元相同且具有轴对称的近场耦合辐射体。针对两种方案分别设计了两个天线模型。采用方案一的天线加工在一小块圆柱型的印制介质板上,其工作频率是28 GHz,天线实现很好的全向圆极化特性,例如水平面增益变化小于1.5 dB、最大增益2.2 dBic、带宽完全覆盖用于5G无线通信的的27.5到28.75 GHz. 天线尺寸仅为直径2毫米且高度1.57毫米的圆柱体。采用方案二的天线工作在1 GHz,不但实现很好的全向圆极化性能,例如增益变化小于0.5 dB、最高增益2.2 dBic. 更实现了超紧凑的结构,其ka值仅为0.39,通常ka < 1的天线被定义为电小天线. 上述两种天线都实现了很好的全向圆极化特性,并且具有超紧凑的物理尺寸,是实现物联网物物通信的理想天线。